打造藝術村這個大“IP” 讓農民放下鋤頭拿起畫筆綦江上廠村文旅融合走出扶貧新路

打造藝術村這個大“IP” 讓農民放下鋤頭拿起畫筆
綦江上廠村文旅融合走出扶貧新路 來源:華龍網-重慶日報2017-08-28

台灣電動床工廠

七月二十七日,綦江區永新鎮上廠村,村民們在村裡開辦的版畫室學習畫畫。記者 萬難 攝??

8月,一個並不算涼爽的下午,綦江區永新鎮二社72歲村民周志厚不在傢裡呆著歇涼,卻來到瞭村公共服務中心。原來,這是大傢集中學習版畫的日子——推開門,已有幾位村民坐在那裡起草圖,周志厚找瞭個位子坐下。

農民不扛鋤頭卻紛紛拿起畫筆,這是上廠村的新鮮事。他們為何與版畫結緣?

藝術傢來到瞭山裡

這個問題,還得從綦江區對古劍山的開發說起。

5年前,上廠村還是一個貧瘠之地,經濟落後、信息閉塞、交通不便。

2010年,綦江提出在古劍山風景區後山的永新鎮上廠村打造藝術村,其中政府出資流轉土地,建設美術館,並為每個藝術傢提供200平方米的個人工作室,而藝術傢們每年要在藝術村住3個月搞創作,每年至少要在藝術村搞一次藝術交流活動,藝術傢們的工作室免費開放供遊人參觀。

經過數年建設,2016年古劍山藝術村開園瞭,21位全國知名的藝術傢入駐瞭藝術村。

僻靜的上廠村也改變瞭模樣,不但基礎設施建設變好瞭,文化生活也前所未有地豐富起來!陶藝傢張為民回憶,2010年底他來到這裡,當時,從綦江到古劍山,他足足開瞭四個小時的車。如今,書法作品展、美術作品展、詩歌會等,一年近50場的藝術交流活動,讓當地村民大開眼界,電視中的藝術活動居然活生生地出現在上廠村。更讓他們感興趣的是,藝術傢們創作的作品,幾乎都是以他們的生活場景為背景,充滿瞭親切感,久而久之,他們產生瞭學習的興趣。

跟著版畫大師學畫

於是,他們鼓起瞭勇氣,怯生生地向藝術傢們提出瞭自己的想法,沒想到對方滿口答應。

綦江本土藝術傢李毅力是第一批入駐古劍山藝術村的藝術傢。他觀察發現,村裡的不少地被流轉後,部分農民閑瞭下來,完全可以把這些時間利用起來學習技藝。他與綦江農民版畫院的李成芝、黃媛媛等幾位藝術傢商量,大傢都很贊成讓農民拿起畫筆搞創作這一想法,於是大傢買紙、買筆、買刻刀、買顏料,免費辦起瞭農民版畫室,開班第一天就來瞭20多位村民。

“我們的農民學員雖然沒有素描電動床基礎,更沒有經過專業的繪畫訓練,卻有十分豐富的生活經歷。他們創作的版畫內容就是身邊的事與景,線條簡潔、用色大膽,隻要加以專業老師的指導,他們的作品就能推向更大的市場。”李毅力說。

因此,幾位藝術傢,時不時就到畫室來教農民繪畫。老師們教得認真,村民們也學得仔細,尤以周志厚、聶如幫、盧葉飛、陳麗、任永貞等幾位村民最為上心,幾乎是一有空閑就往畫室跑,進步也非常快。66歲的聶如幫最近就有兩幅畫被遊客看中並買走,一幅賣瞭200元,另一幅賣瞭500元——足不出戶,農民就能在找到樂子的同時增加收入。

附加產業讓村民不出山就賺錢

藝術村進駐後,村民掙錢的機會明顯多瞭起來。

首先,由於各種基礎設施建設的興起,用工需求比原來大得多。上廠村田榜社村民吳文強因病致貧,鎮、村幹部介紹他為藝術傢看管房屋和種養農副產品,每月有工資2000元。特別是在寒暑假藝術村旅遊旺季時,吳文強還做起瞭藝術村的保潔工作來增收。去年,吳文強年收入達到4萬多元,徹底摘掉瞭貧困戶的帽子。

其次,遊客的增加,讓村民的土特產品好銷瞭。“以前我們找個錢,真的很難。”聶如幫告訴記者,紅薯、馬鈴薯都喂豬,豬長肥後還要請3個人和他一起走兩個半小時山路,抬到最近的三匯場上賣。這意味著豬還沒賣出去,就要花掉200元的力錢。而如今,他的土雞賣到瞭20多元/斤,土雞蛋賣到瞭1.5元/個,一年光是賣土特產就收入5000多元,與過去天壤之別。

此外,有條件的村民還開辦起瞭農傢樂,住宿、垂釣、體驗農事等特色項目讓生意逐漸紅火。

這裡人氣漸旺,投資項目自己找上門來。距離藝術村不遠,一個名為“山裡中國”的民俗酒店項目已經開業,且生意不錯,今年夏天70%的時間房間都是客滿狀態,負責人馬林坦言:“就是沖著藝術村這個大‘IP’來的,目前效益讓他們滿意。”

據不完全統計,今年上半年,上廠村旅遊接待約6萬人次,旅遊綜合收入超過1200萬元。

上廠村是綦江旅遊扶貧的一個縮影,該區以城旅、農旅、文旅等為抓手,形成瞭古劍山、萬隆、橫山等九個旅遊度假區,今年1-6月全區接待遊客484.5萬人次,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5.42億元,雙雙大幅增長。

“我們還將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,進一步吸引農民參與版畫、編棕等民間工藝的創作,為遊客提供獨具綦江特色的旅遊商品,讓文化旅遊的發展直接帶動農民致富。”該區相關負責人表示。

電動床


【摘要】七月二十七日,綦江區永新鎮上廠村,村民們在村裡開辦的版畫室學習畫畫。經過數年建設,2016年古劍山藝術村開園瞭,21位全國知名的藝術傢入駐瞭藝術村。有條件的村民還開辦起瞭農傢樂,住宿、垂釣、體驗農事等特色項目讓生意逐漸紅火。




七月二十七日,綦江區永新鎮上廠村,村民們在村裡開辦的版畫室學習畫畫。記者 萬難 攝??

8月,一個並不算涼爽的下午,綦江區永新鎮二社72歲村民周志厚不在傢裡呆著歇涼,卻來到瞭村公共服務中心。原來,這是大傢集中學習版畫的日子——推開門,已有幾位村民坐在那裡起草圖,周志厚找瞭個位子坐下。

農民不扛鋤頭卻紛紛拿起畫筆,這是上廠村的新鮮事。他們為何與版畫結緣?

藝術傢來到瞭山裡

這個問題,還得從綦江區對古劍山的開發說起。

5年前,上廠村還是一個貧瘠之地,經濟落後、信息閉塞、交通不便。

2010年,綦江提出在古劍山風景區後山的永新鎮上廠村打造藝術村,其中政府出資流轉土地,建設美術館,並為每個藝術傢提供200平方米的個人工作室,而藝術傢們每年要在藝術村住3個月搞創作,每年至少要在藝術村搞一次藝術交流活動,藝術傢們的工作室免費開放供遊人參觀。

經過數年建設,2016年古劍山藝術村開園瞭,21位全國知名的藝術傢入駐瞭藝台灣電動床工廠術村。

僻靜的上廠村也改變瞭模樣,不但基礎設施建設變好瞭,文化生活也前所未有地豐富起來!陶藝傢張為民回憶,2010年底他來到這裡,當時,從綦江到古劍山,他足足開瞭四個小時的車。如今,書法作品展、美術作品展、詩歌會等,一年近50場的藝術交流活動,讓當地村民大開眼界,電視中的藝術活動居然活生生地出現在上廠村。更讓他們感興趣的是,藝術傢們創作的作品,幾乎都是以他們的生活場景為背景,充滿瞭親切感,久而久之,他們產生瞭學習的興趣。

跟著版畫大師學畫

於是,他們鼓起瞭勇氣,怯生生地向藝術傢們提出瞭自己的想法,沒想到對方滿口答應。

綦江本土藝術傢李毅力是第一批入駐古劍山藝術村的藝術傢。他觀察發現,村裡的不少地被流轉後,部分農民閑瞭下來,完全可以把這些時間利用起來學習技藝。他與綦江農民版畫院的李成芝、黃媛媛等幾位藝術傢商量,大傢都很贊成讓農民拿起畫筆搞創作這一想法,於是大傢買紙、買筆、買刻刀、買顏料,免費辦起瞭農民版畫室,開班第一天就來瞭20多位村民。

“我們的農民學員雖然沒有素描基礎,更沒有經過專業的繪畫訓練,卻有十分豐富的生活經歷。他們創作的版畫內容就是身邊的事與景,線條簡潔、用色大膽,隻要加以專業老師的指導,他們的作品就能推向更大的市場。”李毅力說。

因此,幾位藝術傢,時不時就到畫室來教農民繪畫。老師們教得認真,村民們也學得仔細,尤以周志厚、聶如幫、盧葉飛、陳麗、任永貞等幾位村民最為上心,幾乎是一有空閑就往畫室跑,進步也非常快。66歲的聶如幫最近就有兩幅畫被遊客看中並買走,一幅賣瞭200元,另一幅賣瞭500元——足不出戶,農民就能在找到樂子的同時增加收入。

附加產業讓村民不出山就賺錢

藝術村進駐後,村民掙錢的機會明顯多瞭起來。

首先,由於各種基礎設施建設的興起,用工需求比原來大得多。上廠村田榜社村民吳文強因病致貧,鎮、村幹部介紹他為藝術傢看管房屋和種養農副產品,每月有工資2000元。特別是在寒暑假藝術村旅遊旺季時,吳文強還做起瞭藝術村的保潔工作來增收。去年,吳文強年收入達到4萬多元,徹底摘掉瞭貧困戶的帽子。

其次,遊客的增加,讓村民的土特產品好銷瞭。“以前我們找個錢,真的很難。”聶如幫告訴記者,紅薯、馬鈴薯都喂豬,豬長肥後還要請3個人和他一起走兩個半小時山路,抬到最近的三匯場上賣。這意味著豬還沒賣出去,就要花掉200元的力錢。而如今,他的土雞賣到瞭20多元/斤,土雞蛋賣到瞭1.5元/個,一年光是賣土特產就收入5000多元,與過去天壤之別。

此外,有條件的村民還開辦起瞭農傢樂,住宿、垂釣、體驗農事等特色項目讓生意逐漸紅火。

這裡人氣漸旺,投資項目自己找上門來。距離藝術村不遠,一個名為“山裡中國”的民俗酒店項目已經開業,且生意不錯,今年夏天70%的時間房間都是客滿狀態,負責人馬林坦言:“就是沖著藝術村這個大‘IP’來的,目前效益讓他們滿意。”

據不完全統計,今年上半年,上廠村旅遊接待約6萬人次,旅遊綜合收入超過1200萬元。

上廠村是綦江旅遊扶貧的一個縮影,該區以城旅、農旅、文旅等為抓手,形成瞭古劍山、萬隆、橫山等九個旅遊度假區,今年1-6月全區接待遊客484.5萬人次,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5.42億元,雙雙大幅增長。

“我們還將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,進一步吸引農民參與版畫、編棕等民間工藝的創作,為遊客提供獨具綦江特色的旅遊商品,讓文化旅遊的發展直接帶動農民致富。”該區相關負責人表示。



B02B5060D57B8A28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
    全站熱搜

    jln193zb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